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威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汉书·武帝纪》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晋书·食货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 生存环境恶劣

B. 耕作方式粗放

C. 饮食结构单一

D. 生态破坏严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 壮大自耕农队伍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外贸数据对照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项目

单位

广州

上海

1845年

1850年

1845年

1850年

生丝出口

0.68万

0.43万

0.64万

1.7万

对英贸易总额

3100万

1600万

1100万

1200万

美国商船入口总数

93

70

17

62

 

 

A. 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B. 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课程

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A.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 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 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 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积极组织抗日活动

C. 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这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

领域

增长目标

年均增长率

工农业总产值

51.1%

8.6%

工业总产值

98.3%

14.7%

农业及副业总产值

23.3%

4.3%

 

 

A.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B.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 出现经济冒进思想

D. 忽视农业基础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理

索债(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的追补

后五表的追补

 

 

A. 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 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C. 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 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漫画旨在说明美国

A. 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

B. 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C. 对欧洲控制日益加强

D. 遏制政策必然失败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 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 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 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 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624年《专利法》是以中世纪特许制度的产生为其源头的。11世纪以来,国王为增加收入和提高王权,先后将特许制度授权于城市和贸易公司。16世纪,国王近臣纷纷获得了特许专利特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和其他商人的利益,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渐趋激烈,该法就是双方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它剔除了封建性,灌注了资本主义精神,将专利授予的对象和重心逐渐转向了个体发明人及其技术专利。该法出台后,英国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并被广泛采用,通过专利技术建造大型工厂也极为普遍。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摘编自魏建国《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材料二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企业。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钦赐”专利。这些所谓的专利权,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申请保护体系,实际上是依靠封建权势,假“泰西通例”之名,行封建式垄断之实。……专利制度在晚清发展非常缓慢。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624年《专利法》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近代英国专利制度内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