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 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邮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下面邮票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自然经济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手工业生产中大规模的分工合作

D.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品大多来自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设置官吏监管夜市

③出现纸币“交子”

④“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题文)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会馆的发展变迁”课题的过程中,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 会馆的出现是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的结果

C. 会馆的出现与明清的商帮密切相关

D.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 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 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 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某班级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经济”为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 “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

C. “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D.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B. 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C. 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D. 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表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经济状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特点有。

项目

民族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企业数(家)

300

31

1931

资金(万元)

729

1753

9782

 

 

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强

④具有分散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 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D. 解放战争期间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蘑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主要强调

A. 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重要性

B. 发展轻工业的必要性

C. 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就是

A.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D. 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此文中“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是指

A. 社会主义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位老人说“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那时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有

A. 计划经济体制

B. 市场经济体制

C. 人民公社体制

D. 物资供应较紧张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国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地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 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 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 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 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 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 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C. 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D. 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大阅兵。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造成材料三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杭州人张翰的祖先,(明朝)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岳麓版必修2》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郭大经《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出现什么经济现象?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1958年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指的是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哪些危害?

(2)为纠正材料一、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变化趋势图中1966年和1971年经济指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