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 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C. 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D. 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重农抑商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D.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603,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 天主教的传播

B.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日不落帝国”形成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充当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至元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

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一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题文)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