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相权

B. 加强皇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

A. 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 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 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二、null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在雅典,“由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获得津贴,穷人因能得到补助而愿意从政”;“雅典各个阶层在公民大会所占的比例似乎是势均力敌”。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追求

A. 独立自主

B. 广泛参与

C. 互相制约

D. 公正自由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第3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押到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者听便。此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D. 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787,美国为改变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了

A. 民主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邦联体制    D. 联邦体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下列对该书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出版于1848年2月

②由马克思单独起草

③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积极作用

④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与条文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属于同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是

A. 赔款二亿两白银    B.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日下午同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近十年两党领导人已多次会晤,他们得以会晤的基础是

A. 认同“一国两制”

B. 承认“一个中国”

C. 认同“尽早统一”

D. 承认“两岸分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网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 重视技术的革新

B. 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商君书·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 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扰车)、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种植面积已遍及南方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汉书》中有如下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该材料反映了当时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农民的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上层

③商人经济地位比农民优越     ④商人法律上受歧视情形开始转变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哥伦布的功绩恰恰在于他打开了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材料认为哥伦布的功绩在于

A. 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B.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C. 客观上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形成    D. 加速了西班牙向资本主义转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历史学家研究,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A. 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置

B. 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

D. 海外贸易和掠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B. 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C. 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 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出口额的迅速增长

A. 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B. 更加强化了小农经济形式

C. 显现了近代经济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 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据统计,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约有10万人。其中,外国资本企业中的工人约占35%,洋务派举办的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工人约占37%,民族资本企业的工人约占28%。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资本主义经济超越西方

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C. 民族企业依赖西方资本

D. 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较弱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从1914年的不足7万担上升到1915年的近20万担,到1918年已超过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主要得益于

A. 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

B. 民众抵制洋货的运动

C. 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到,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

A. 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 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 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 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列宁曾说过,这是“踏上了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使粮食不再是商品,不再是投机的对象”。这表明当时

A. 粮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保障

B.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有市场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人民利益

D. 列宁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A.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 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发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冬。……勤苦如此,尚遇水旱之灾,急政暴敛,……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材料一,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有哪些特点?“有财不行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哪种社会思潮?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评价材料三中关于“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