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

A. 耧车    B. 耦犁    C. 曲辕犁    D. 翻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为登上《国家宝藏》的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幅砖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市井生活与精神追求。下列场景中最可能符合当时市井生活的是

A. 铁匠铺里采用了多种冶炼技术,如灌钢法等

B. 上层社会人士已经用青花瓷器宴请客人

C. 人们所穿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D. 京城里繁荣异常,夜市中人流如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中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B. “市”突破市坊的限制

C.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 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农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幅地图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研究丝绸之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 表明明朝地图学已经比较发达

C. 表明明代官方已经放弃了海禁政策

D. 展示了明代已有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 成为“海上马车夫”

B. 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 率先开辟新航路

D. 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竞争海外贸易,开拓世界市场,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最终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导致这一结果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英荷三次战争

C. 英法七年战争

D. 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图可以反映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中不包括

A.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C. 黑人奴隶贸易盛行

D. 各地文明相互交融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约2700英里的铁路议案,相当于此前所有年份的总和。1846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议会被讨论,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当时,英国大规模修建铁路带来的后果是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最终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

C. 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拓展

D. 触发了英荷两国之间的三次战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 新航路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题文)“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C.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14——15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汉阳铁厂    C. 发昌机器厂    D. 轮船招商局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办厂诱导    B. 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 清朝政府的放宽限制    D. 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面是20世纪初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捐杂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 “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 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营

C. 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些数据说明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贯彻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D. 全国掀起了“三大改造”高潮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这里“主要的政治”是指

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D.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B.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C.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发上海浦东

C. 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 宣布珠三角为经济开放区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的描述: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请回答:

(1)结合图1说明: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为什么会觉得“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结合材料二说明:从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央”后,西班牙等国干了些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

(2)结合图2说明:材料三中的空格处应该填上哪个国家比较合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该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的地位?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4)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经过百年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促使工业经济短暂发展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指出工业化的积极影响。

(3)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