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三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5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虽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 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 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 接受丞相的指挥

D. 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A. 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 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 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 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A. 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 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下图现象阐释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改变

C. 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两极格局的解体

B. 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

C. 提高军队现代化

D. 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 强调天赋人权

B. 保留社会等级

C. 主张精英政治

D. 维护私有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A. 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 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

中国

日本

欧洲

美国

世界

1820

219

22

188

13

715

1890

206

39

630

216

1561

1913

242

69

997

520

2667

1933

289

137

1181

606

3304

 

 

 

——摘自《中华百年蔡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像资料也是历史文献,其特殊功能是承载文字等媒介无法记载的历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弹药的总和。美国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摘自《越南战争》

材料二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断,并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現。……”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1912年8月,孙中山又说:“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摘自《孙中山与袁世凯》

材料二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同阁(民间)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1915年5月)》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袁世凯有什么贡献?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矛盾?由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