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激化阶级矛盾

B. 削弱军队实力

C. 打压商人群体

D. 促进经济进步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 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 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 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 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 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

 

五代十国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7

70%

8

44.44%

29

43.29%

13

35.14%

33

20.50%

84

37.84%

3

30%

10

55.56%

38

56.71%

24

64.86%

128

79.50%

138

62.16%

 

 

A. 政治中心南移

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C. 经济重心转移

D.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经济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农民负担减轻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到1894年,进口火柴因其价廉物美基本取代传统打火石。1900年前后,华商自办火柴厂纷纷出现,其产品比进口火柴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虽质量稍逊,但性价比高,因而更易于销售。这说明

A. 民族工业比外商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B. 民众消费观念主要受民族情感支配

C. 民众往往存在经济实用的消费心理

D. 在华外商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 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 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 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 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通过决议案,确定减少农民田租25%(即二五减租);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和两年后颁布的《租佃暂行条例》都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的375‰”(按全国高租率为50%,以此减去25%得出),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以法规确认农民土地租佃权    B. 与中共争夺农村地区控制权

C. 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    D. 试图变革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 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 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下表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状况变化表,从表中可见其演变的核心主线是

时间

发展状况

1920年1月

刘鸿生在苏州创设鸿生火柴无限公司,跨入火柴业第一步

1930年7月

鸿生火柴无限公司合并上海萤昌、中华两公司,组合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937年7月

日资企业要求与其合作,成立中日合资企业,遭到刘鸿生拒绝,开始受到日方挤压

1937年11月

上海沦陷后,被日本接管

1949年9月

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上海火柴厂,生产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A. 曲折发展史

B. 斗争反抗史

C. 爱国历程史

D. 体制演变史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下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 “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 “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 “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建设方针应出自于

A. 《论十大关系》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A. 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 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 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 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1964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彻底纠正党内倾错误

C. 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某年6月14日,刘少奇同中国妇联党组谈话时说:毛主席讲过两次,家庭是要消灭的。他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9日在视察山东省历城县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发表后,全国迅速兴起(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如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得益于

同仁堂

职工人数

产值

1948年

190

16万元

1959年

539

1251.9万元

 

 

A. 公私合营

B. 计划经济

C. 国家援助

D. 抗美援朝

 

详细信息
46. 难度:困难

如表所示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单位:百万吨)

1.30

1.64

2.09

2.16

原油(单位:百方吨)

0.14

1.46

11.31

104.05

钢(单位:百万吨)

1.35

5.35

12.23

31.78

 

 

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 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

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1789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下列有关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 与马尔萨斯“人口论”没有明显区别

C. 针对我国当时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提出

D. 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

 

详细信息
48. 难度:简单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 为完成一五计划    B.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9. 难度:困难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详细信息
5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详细信息
5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