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普洱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以下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 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 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惩治法西斯战犯

D. 确立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 武器装备落后

B. 内部出现叛乱

C. 缺乏国际援助

D. 大国纵容侵略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A. 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 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 以武力恐吓德国拖延对德作战时间

D. 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08年6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授权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2008年12月,经联合国授权和应索马里政府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这表明

①安理会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

②中国支持联合国按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③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打击海盗而趋于一致

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A. 日本门户打开了    B. 改革时代到来了    C. 民主政治建立了    D. 扩张战争开始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美国的西雅图、英国的伦敦等地,有许多国际纵队的纪念碑(如图)。这些国家纪念国际纵队最有可能是为了

A. 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B. 铭记绥靖政策教训

C. 歌颂前苏联的伟大

D. 彰显法西斯的罪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从1947年到1971年,引发南亚次大陆地区发生了三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殖民主义者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②宗教信仰的不同

③边界的划分和领土的归属问题

④复杂的地形条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0万人,宋仁宗时140万人。这说明(    )。

A. 边患日益严重    B. 立国政策改变

C. 军人地位上升    D. 藩镇拥兵自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 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 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 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 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 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恩格斯曾说:“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的瓦解。”下列史实与恩格斯预言无关的是

A. 列强侵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B.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C.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中国面临着由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 建立国际联盟

B. 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 处置德国

D. 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战争的取胜

B. 1889年宪法的颁布

C. “殖产兴业的政策

D. 军事工业的刺激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47年英国公布的《印度独立法案》的主要内容有

①把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并分别向两国移交政权

②印度原有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③英国逐渐从印度撤军并最终实现印度独立

④在印度的部分地区通过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 促使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来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消除了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民族歧视    D. 民族自决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 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 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 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

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发展的缓慢    B. 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 新思潮的冲击    D. 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 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 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 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你认为这次战役应是(  

A.不列颠空战                  B.敦刻尔克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

B. 西夏

C.

D.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 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 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 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 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元朝管辖今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 宣政院

B. 澎湖巡检司

C. 通政院

D. 枢密院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A. 养兵政策    B. 守内虚外政策

C. 更戍法    D. 一职多官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只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请完成: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是指什么?

(2)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3)美国参战起到了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亚洲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

请回答:

(1)A、B两国的分治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C地区争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假设你是某国的外交发言人,结合材料二,就该地区的争议,阐明你们国家在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尽管明治维新时政府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

材料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办技术教育,目的很明确……使国民掌握近代科学技术,以便在实业、技术、生产和贸易上同地球上的各国展开竞争,这是“同国家富强、国家命运攸关的事情”。

材料三自从明治维新的近代教育改革以来,在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确立的过程中,产生了军国主义教育这一世界近现代教育史上罕见的痈疽。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产生于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尤其是明治维新后建立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的反动性。

——以上材料均引自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四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日本之所以立于今日世界,由免亡而跻于列强者,惟有教育故。……要知教育之意,乃是为本国培育国民。……无国民安得有人才?无国民且不成社会。”

——《癸卯游行记·归潜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治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日本的教育改革。

(3)结合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编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电视连续剧《希望的代价》描述了从1870年到1944年间阿尔萨斯的沧桑,由于处于德法边境,在历史上几经更换国籍,自路易十四到1870年为法国领土,自1870年到1918年被德国占领,1918年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归法国,后又在1940年被希特勒占领,直到二战胜利后才重新回到法国的怀抱。

材料二在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城市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二战的雕像:一位悲伤的母亲身旁依偎着两个儿子,旁白是:在法国其他城市纪念二战的雕像上,战士们都穿着法军军服,而这里的雕像却什么也没有,因为他们有可能是一位穿着法军军服,另一位则穿着德军军服,所以人们最终决定雕像什么军服也不穿,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再发生。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阿尔萨斯是如何多次更换国籍的?

(2)人们“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再发生”,现在的欧洲是否能够做到,请加以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