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各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 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 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A.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 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 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从广告语中反映了当时

A. 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

B. 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 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民国21年—2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

B. 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

C. 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

D. 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

A. 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

B. 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

C. 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

D. 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作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A. 文明史观

B. 社会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整体史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

B. 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C. 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

D. 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 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 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

A.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B. 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现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矛盾丛生

B. 发展中国家无缘高科技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增强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A. 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C.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进暑热,秋不得避阴兩,冬不得避寒冬……。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赋,賦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債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效,广畜积,以实仓廩,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五分之四的小麦和五分之二的肉类都是进口的。另一方面,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

——卡·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特点。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由于其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对廉价进口食品的依赖,以及不愿接受超国家权威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入共同市场。然而英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因为英国本身及其公认的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权构成威胁。直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英国才获准加入。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