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 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    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

A. 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 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 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 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C.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  )

A. 察举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推恩令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中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探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下列符合材料主张的是(  )

A. 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B. 农为邦之本    C. 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D. 重农抑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0

22.90

!60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6!40

35.80

2.80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80

58.40

6.80

 

 

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D.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题文)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坊市制度崩溃

C. 土地政策调整

D. 政府管理失控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