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4月)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A. 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顺

D. “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

A. 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

B. 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的征派

C. 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

D. 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 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 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 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393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850多万顷,到了1502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为422万多顷。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 人口大量锐减

B. 工商业很发达

C. 土地兼并产重

D. 国库极为空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

A. 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

B. 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 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 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A. 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 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

C.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 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 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 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 早期的罗马祛体系过于繁杂

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

A. 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 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C. 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

D. 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A.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 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 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 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麦克阿瑟主导的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

B. 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

C. 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D. 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清政府实行了鼓励垦荒,建立农牧垦殖公司、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大量农牧垦殖公司应运而生。历年注册的农牧垦殖公司民国元年共有171家。农牧垦殖公司主要分布在江苏的盐垦区、东北新垦区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绝大部分公司由私人集股,合伙投资,在经营上推广近代工业中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1860到1910年的这半个世纪内美国经历了一次农业革命,其中包括着农业机器的发明和科学耕种方法的日益推广,也产生了政府迅速和不断地对农业加以注意和协助,以及农业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受到“宅地法案”的鼓励,农业区域便向西部推进,直到许多可用的土地都被优先占领。186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是三千万人,到了1910年,住在农庄和乡下为农业所养活的人口就达到了五千万,农庄的数目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增加到1910年的六百万个。在这半个世纪的时期以内,曾经有五亿亩以上的新土地被用于耕种;这个巨大的区域,为千百万人提供了新的住处,为欧洲与美洲不断增长的工业阶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大量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早期和美国1860到1910年期间农业发展条件的相似性,并分析美国“农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元封元年(前l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1年6月初,“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美国表现出停战谈判的意向。6月23日,苏联正式提出交战双方停战谈判的建议。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愿为其实现而努力。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正式开始,交战双方首先就议程问题进行讨论。7月26日开始讨论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谈判破裂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朝中方面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迫使联合国军重新谈判。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经过多次说理斗争,在朝中方案的基础上,双方于11月27日达成协议。此后,双方就战俘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并于1953年6月达成协议。1953年6月17日和7月24日,双方又对军事分界线作了两次校正。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据齐世荣、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成朝鲜停战谈判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对“西学”的价值,纪昀指出:西洋科技是一种“精密有据之术”,“其制器之巧,实为甲于古今”,皆以“实证”为依据,“测验增修,愈推愈密”,故其“实有益于民生日用”。纪昀服膺西洋学术,却又对传教士播扬西洋学术的隐秘心态有睿智洞察:“欲借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他指斥耶稣会士的说教是“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认为西法的文化“原典”便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后来纪昀对西学政策作了权威性的结论:“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这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为弥合中西文化巨大反差而提出的一个调解性方案,也是封建主义中国在西方冲击波即将到来前夕作出的维护自我生存的最初的反应。

——摘编于周极明《纪昀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昀有关西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纪昀“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观点的进步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