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 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

C.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A. 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B.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C. 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实际上没有发行

B. 没有号召作用

C. 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 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

B. 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 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 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 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 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 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图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画旨在

A. 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B. 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

C. 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

D. 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37年5月9日出版的《申报周刊》封面。封面上拍自延安的照片显示,城墙上赫然刷有“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及“停止内战”字样的标语。这表明

A. 延安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

B. 国民政府坚持自卫抗战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成为可能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A. 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 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 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 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题文)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A. 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 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 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 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是从何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依据。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概述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题文)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