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这反映的是

A. 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 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 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梁启超说“寖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公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寖假而孔子变为程伊川、朱晦庵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王阳明矣……”这些变化说明了

A. 儒学的发展与丰富

B. 孔子思想不断变化发展

C. 儒学丢失了原旨思想

D. 孔子思想不适合时代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A. 开明的文化政策

B. 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

C. 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

D. 严厉的文化政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A. 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 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 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 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 以民为本

B. 关注民生

C. 人性向善

D. 关注现实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家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 诗词经义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C.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D.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词章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表所示为清代前期著作统计的历代政府表彰的“贞节”妇女人数,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宋代之前1000余年

宋金274年

元代97年

明代276年

187人

302人

742人

35829人

 

 

A. 宋代之前礼教观念较为薄弱

B. 宋代理学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C. 明代强化对妇女守节的认可

D.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下列各项,“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

A. 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B. 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C. 三代之治的可行性

D. 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 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 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