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甘肃省武威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 期中试卷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该邮票主要反映了(  )

 

A.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

C.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D.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 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B. 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 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

D. 均田全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 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 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A.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C.近代民族丝织业兴起               D.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 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

B.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C.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D. 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晚清大臣陈炽指出:“中国官商情形隔膜,动以崇本抑末之说,视商人之盈亏成败,漠然不加喜戚于其心。持此以与泰西各国通商,如下驷弩骀追踪骐骥,必使中国盈天下无一富商。所有利权皆归彼族,上下交困,仰人鼻息以为生。”这说明他(  )

A. 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是国家根本    B. 对商人的传统认识有所变化

C. 同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 反对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厘金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 由 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夫说:(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 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    B.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

C. 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    D. 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包括:①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②1863年俄在华顺丰砖茶厂、③上海机器织布局、④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经济结构的变迁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自强求富的探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罗荣渠先生把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一种是外源性的,以下属于内源性起源的是(  )

A. 中国的辛亥革命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 英国的工业革命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强化了世界联系

B.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最主要原因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计划经济时代    D. 市场经济时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 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 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 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 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 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早期年代境况不错,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关信息。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3)你认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汲取英国工业革命的哪些经验教训?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地 点

创办人

企 业 名 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花。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材料二的“火花”中你读出什么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信息?

(3)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弄清楚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此举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有何促进作用?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2)“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工业化有何影响?

(3)“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中国踩着历史节奏走出了三大步,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请问8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什么? 90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表现各是什么?

(4)与第一阶段相比,第四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哪些本质特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