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关系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

A. 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 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某报纸报道:“……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报纸中报道的政权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B. 改变了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

C. 拉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序幕

D. 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1219)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                  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                  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①“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盛行

②“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③朱德对这种现状的结束充满信心

④朱德认为“文革”不是严酷的时期,扁担会要回来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A.标志着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村换届选举时,采取“无指定候选人,直接投票选举”,通过“海选”的方式选出村民们满意的“当家人”。换届选举的“海选”方式表明村民选举

A.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 是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创举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 “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下图漫画是习马会世纪握手。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海峡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上打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是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等

C.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D.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形象地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三大外交政策

A. 一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B. 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 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

D. 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改善同日本的关系

C. 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 参加不结盟运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 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 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除了美日澳大利亚外,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

A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

B.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C.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

D.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院校的英语科系,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语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人。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 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人才需求增加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

D.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A. 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 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 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 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 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