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A.皇权专制              B.等级观念

C.自然经济              D.社会习俗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天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 土地租有制的确立

B.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古代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 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 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渠道不畅通

D. 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C.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棉花引入中国

B. 政府大力支持

C. 小农经济发展

D. 棉纺技术改进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工商业赋税沉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物质生产的进步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

A. 产品用途    B. 釉色的区别

C. 器物纹饰    D. 产品质量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主张

A. 重商抑农    B. 农商并重    C. 重农抑商    D. 重本抑末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 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有关该碑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②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④苏州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以(明清)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徽商的消费去向,并说明原因。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学者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