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鈦(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经济法规所产生的影响是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促进冶铁技术发展

C.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 重农抑商的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的“柳”是指

A.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 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 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 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 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 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人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白银大量流人中国

A. 推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 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促使朝廷放弃抑商政策

D. 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 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 工业革命兴起    B. 垄断组织产生

C. 海外殖民扩张    D. 民主制度确立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A. 民主治政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 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A. 牛顿力学体系诞生    B.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D.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A. 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 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 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 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使得公司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一趋势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D.新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 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 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北京时间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7.5级她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

A.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 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 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中共开始纠正倾指导思想

B.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国中铁)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1989年7月1日,组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3年5月起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7年9月,整体重组创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于当年12月3日和7日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上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

A. 适应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B.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 不需要工商登记注册手续

D.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制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    B.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C. 两极格局的结束    D.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到20世纪中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何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罗斯福新政实施有何影响?

(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

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