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也。”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奖励农耕

D. 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 “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 孙叔敖

B. 管仲

C. 李冰

D. 郑国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用焦炭冶铁始于

A. 汉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唐朝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

A.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

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井田制遭到破坏

B. 均田制的实施

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 城市

B. 都市

C. 草市

D. 夜市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关于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的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

B.其出现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货币

C.交子最初由北宋政府发行的

D.其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发明缂丝技术                 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C.开始养蚕缫丝                 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 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推动所有欧洲人进行远洋航海,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因素有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②商业危机

③传播天主教

④发展资本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荷兰崛起在

A. 16世纪

B. 18世纪

C. 17世纪

D. 15世纪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早期殖民侵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全面肯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6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 地处海陆交通要冲

B. 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 率先探索新航路

D. 居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早期殖民扩张中,占领台湾的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收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有关“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给西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 引发了“商业革命”

D. 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