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谨而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 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 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的是

A、人生大病,只是一字。

B、教学者如扶醉人。

C、读书要玩味。

D、人之求知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

A. 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B. 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

C. 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

D. 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

A. 孟子    B. 朱熹    C. 董仲舒    D. 荀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上述材料评价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董仲舒

B.孔子

C.李贽

D.朱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对宋明理学评价正确的有

①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

③凸显人性的庄严

④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

A.天人一理           B.格物致知        C.反省内心         D.心外无物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 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B. 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 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D. 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履?”作者是在强调

A. 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B. 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D. 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

A. 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

B. 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

C. 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

D. 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                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                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霍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

A.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B. 具有迷信色彩    C.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D. 理念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他生活在南宋,思想上深信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他是(     )

A. 程颢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王阳明认为,学贵自得。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这一言论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强调“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C.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D. 主张思想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