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海南省万宁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杨延宗、汤显祖等,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 程朱理学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又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 周朝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说周公在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 分封诸侯

B. 封建制度

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 封界建城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

A. 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 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与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他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    )

A.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古代雅典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C.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摩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摩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摩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摩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同表法》

C. 万民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宗法制中,关于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②在政治上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

③是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④是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A. 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 《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 《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 《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动摇

B.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 分封制动摇

D. 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斗争中,皇权逐渐占据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

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行省                       明朝废除丞相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教,得秦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中国之教”,得秦始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

A. 统一六国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郡县制

D.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列言论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 “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幷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

B. “我朝罢相┄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D.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蕴涵的观念是

A. 天人合一

B. 天圆地方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皇权至上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自稍弱矣。”主父偃之计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

A. 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受侵犯

B. 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 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D. 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材料表明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主张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①,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引用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有什么特点?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蔡上司《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乃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乃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取士为官,分析其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材料一总的来看,《十二铜表法》只是对传统的习惯法加以整理和记录。《十二铜表法》极力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家庭法给予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可把子女出卖为奴。婚姻法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材料二屋大维的顾问曾经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请回答:

(1)《十二铜表法》诞生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一看,《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谁的利益?

(2)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一局面,古罗马在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方面是怎样应对的?

(3)查士丁尼即位后特别重视罗马法的整理和编纂,突出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