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29—1931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了约1/3。而苏联1929年的工业总生产量占全球的5%;1938年则占全球的18%。苏联的工业发展状况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 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列宁曾说“要挽救俄国……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27年,胡适访问某国后颇有好感,便写信与人说:“此间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说有理想与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们的理想也许是我们爱自由的人不能完全赞同的,但他们的意志的专笃,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指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苏联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斯大林全集》载: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生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为此,苏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C. 统一计划调配各种资源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20年后,中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在中苏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

A.都制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B.都曾出现过急躁冒进现象

C.都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

D.都基本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就苏联宪法所作的报告中说:“由于苏联经济方面发生了这些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B. 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 赶走帝国主义干涉势力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25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A.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 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取消新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 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D. 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一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格鲁吉亚历史学家瓦赫坦·吉鲁利说:“大部分格鲁吉亚人把斯大林视为‘高于人类但略逊于神’的角色。”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

B. 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击退了协约国干涉

D.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学者李述森曾说:“(俄国)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他所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斯大林体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指出:“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据此种衡量标准,斯大林模式

A. 农业集体化能推动现代化    B. 只重视经济不利于现代化

C. 苏联已经实现全面现代化    D. 成就显著并未阻碍现代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不是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而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主要是因为

A.苏联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B.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         D.苏联人排斥西方生活方式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毛泽东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它不仅采取了以前被指责为“修正主义”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继续往下走。“修正主义的道路”指的是

A.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B. 农业集体化道路

C. 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

D. 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一位学者在评论某国经济政策时,指出其三大缺点。一是僵硬:上面指令,下面听命;只可竞赛,不许竞争。二是挥霍:私营浪费,公营挥霍;官办企业,无不亏损。三是贫穷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越多,人民越穷。上述经济政策最有可能是

A.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B. 日本的“统制经济体制”

C. 凯恩斯主义下的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24年后,斯大林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这两种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 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 实施的目的不同

C. 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 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斯大林“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玉米运动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预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材料二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材料三1935年7月21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罗曼·罗兰将自己的日记在五十年后才发表最有可能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