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材料出自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D.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A.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因齐自称为齐威王    B. 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C. 秦穆公加征鱼盐税收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

A. 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 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 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 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67年,尼克松指出:“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1970年中国国庆时,毛主席特意把美国作家斯诺请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对他说:“我们寄希望于美国人民。”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中美关系缓和纯属历史偶然

B. 中美关系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

C. “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美两国透露出缓和关系的愿望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 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 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 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58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当时

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④“台独势力开始猖獗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日本窃取上述领土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中国叫外交部、民政部等,而日本的中央部委大多叫防卫省、财务省等,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中央官制名称受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影响比较深刻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 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局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它”是

A.太平天国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某次战役中,八路军总部按照军委指示,立即指挥所属各部,首先“在敌人的后方,特别是在其主要联络线上积极行动起来,断其交通,绝其供给……减少对正面战斗的威力”,这迫使日军不得不从前线或后方抽调相当数量的部队,维护其交通线,有效地分散了敌人正面作战的攻击力量。关于这次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 是针对日军对根据地“扫荡”、“蚕食”和“清乡”的有力回击

B.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样,国共两党的军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C. 该战役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

D. 爆发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之后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秦设置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B、御史大夫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御史大夫管百官奏章,掌图籍秘书等

D、御史大夫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在此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二、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

D.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乾隆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坤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条称:“昨将和坤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专制主义皇权加强

B. 皇权的独尊、至高无上

C. 封建制度的腐朽

D. 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政事堂权力膨胀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左上角写有这样一句话:“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美国人之所以给图片加上这句话是基于

A.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实现

C. 中国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

D.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 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 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 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 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 进行北伐和西征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制定《资政新篇》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 中国物产贫乏

C. 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 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臣出身微贱,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选官更强调官员的出身门第,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煊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这主要反映

A. 政局稳定才学要求弱化    B. 官员选拔更重视家学渊源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结构    D. 天下为公被门阀政治取代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相(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笫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笫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心得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中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是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请问答:

(1)结合材枓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优越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