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G10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先秦典籍《左传》有记载,周公在教导成王时,特别强调施恩惠要厚,用民力要平,收租税要轻。这反映了

A. 《左传》强调敬天为民

B. 赋税征收的阶级差异

C. 统治者注重社会和谐

D. 奴隶主维护井田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A. 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B. 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 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D. 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观察下图,图中的双虚线表示“农牧过渡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牧分界线一直未变化

B. 游牧文明在向南发展

C. 农牧袖合整体趋势北移

D. 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大清统一志.外国》有记载:“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嘉庆年间有记载:“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敕谕一道,以示怀柔”。考察此类记叙,可知

A. 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

B. 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

C. 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

D. 清朝不给外国对等待遇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A. 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 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 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 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末张謇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该主张

A. 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B. 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D. 从轻纺业开始推动工业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近代史学者在研究某一战役的缴获物时,获得了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内容如下据此可知

A. 对此战役的研究缺乏可信史料

B. 资料乙的记录最接近事件本身

C. 记录者的主观性影响历史叙述

D. 缴获物出入不影响对事件定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广州许多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的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性”指导。通常在星期六由企业接走,到星期日又送回学校。这一现象说明

A.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B. “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

C. 城市经济改革获得进展

D. 科学技术提升经济效益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

A. 刺激民主政治发展

B. 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C. 扩充人文主义内涵

D. 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公职人员必须经由公开考试才能任用,公职人员须接受定期考核,其任职不受总统、议员竞选等结果的影响。美国设立此法案

A. 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B. 有利于政党操控选举结果

C. 旨在缩小总统的职权范围

D. 打击了公职人员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这些观点

A. 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

B. 强调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

C. 与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初衷一致

D. 旨在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A. 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 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荀子强调“隆礼”、“重法”,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不过他的“礼”并非完全沿袭孔子,他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他也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而是立足现实,追求“以近知远”。他还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时,复古主义盛行,有人宣称今不如古:“上世乏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王充则认为后代总是超过前代,比如汉代社会比周代发达。王充研究“札治”,发现“札治”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他说:“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他甚至主张“去信存食”,认为只有让人民吃饱肚子,政府才能树立信用。

——据《荀子》、《论衡》等

材料二

梁启超一生著述甚勤,对中国古典历史的研究颇深,对西方历史哲学也有涉猎。他著有

《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学术文章,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史学,他批评史学家将历史写成“帝

王将相的家谱”和“墓志铭”,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群体”。但他又认为历史由英雄人物推动,“人群进化,阶级相嬗,譬如流水,前波后波,相续不断,故进步无止境”。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者,英雄舞台也……分英雄几无历史”。他还指出“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在流亡海外期间,他创办《新民丛报》,提出著名的“新民”一说,“新民”本是儒典《大学》中的重要概念,梁启超借用时更强调对社会、个体的革新之义。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与王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的社会历史观相比荀子、王充所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粱启超的社会历史主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中西方有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来年任风翔签判,认识到过去差役弊端严重,特别是其中的衙前役,致使许多农村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边远地区的百姓,遭受衙前役之苦是最重的。为此苏轼主张,各种衙役,特别是衙前役需雇之人,所需费用尽量从官府专营的坊场河渡等钱中开支,并对重难力役进行奖励;至于中等以上乡户所出的助役钱,坊郭户、官宦人家、单丁、寺观、女户等所出的免役钱,也应该专款专用,不能挪作其他用途。他特别建议把它用来在戍营集中的地方买成田地,让那些戍卒在不打仗、不训练时种,这些人空闲时有事可做,就不会四处生事,而且还提供了生活所需,就像古代在边关实行屯田制度一样。苏轼的这套设想,曾于元祜二年正式上奏皇帝,但受到台谏官员王叟、上官均等人驳议,未得试行。

——据杨胜宽《苏轼兄弟役法改革异同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役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轼役法改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硕带有历史性意义的声明.提出欧洲国家的煤钢资源共同规划,并确定建立欧洲联邦的目标。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条约(即《巴黎条约》)。1953年,这些签约国即取消了煤、铁矿砂的关税,并实现钢铁自由贸易。此后,联邦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法国洛林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管辖转为由超国家机构监督。因为鲁尔工业区极为庞大,也曾是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国主义的重要兵工基地。所以,这一合作也是法国和欧洲人寻求保证鲁尔的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的办法。煤钢共同体的形成,结束了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为欧洲联合开辟了实践道路,欧洲从此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舒曼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的积极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杜佑

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杜估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眼界开阔。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宄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36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杜佑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拳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他对于前史所载,从不轻于置信。或参稽载籍,或博访通人,认真地加以考订。杜佑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杜佑编纂《通典》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