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征集制”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B. 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 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D. 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以下据该表所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

﹣3

 

 

A.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B. 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 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 苏联的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 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 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 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赫鲁晓夫改革

A. 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 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 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工业上推行物质利益刺激原则

D. 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否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原因: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经济政策的变革或调整,始终伴随经济成长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9年,英国废除保护对外贸易的《航海条例》,并宣布从1850年开始生效……此后,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0年,英、法签定《科布登一谢瓦利埃条约》;随后,又和其他国家签署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使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其变化原因和重大影响分别有哪些?

(2)材料二中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与“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在经济领域有哪些不同?其中,“新的体制”确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