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 粮食税的实行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 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 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 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 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 .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反映出

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    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          D.苏联法制不健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 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 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

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     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

①“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②“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 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对下面资料解读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1918年莫斯科工人的家庭开支

A.一战对该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该国民众的食品得到很大的保障 

C.新经济政策使该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D.一战后该国立即大力推进工业化保障民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 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还为高级干部增加了不少福利。这种做法

A.推动了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

B.导致民众对苏共失去信心

C.是政治多元化的体现

D.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