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

A. 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 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 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 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A. 村民自治组织

B. 地方政权机构

C. 社会教化团体

D. 安全保卫机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示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 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

B. 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C. 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

D. 使雅典受到世界的长期关注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最能体现雅典政体的民主性质。这主要基于它

A. 确保公民受到最公平公正的审判    B. 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C. 陪审员产生的方式和履行的权力    D. 对公民大会决议有最终核准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     )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议会不断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并改革选举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愿表达自己的意志,并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这些举措本质上说明英国

A. 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完善

B.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

C. 议会选举的限制不断降低

D. 普遍选举的原则得以确立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统计 1789—1998 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其中有7人( 全部是法官) 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A. 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 实行联邦制原则

B. 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 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巨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建立民主政治

D. 兴办学校教育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下表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人

5人

3人

3人

1人

1人

1人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所说的“意义”是指

A. 政治制度的变革

B. 民族观念的发展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民主观念的萌生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 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 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  )

A. 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 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 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 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 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 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 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A. 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 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 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 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 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 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 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邓小平曾说,80年代国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但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上述讲话反映中国外交的任务是

A.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         B.延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D.联合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二、null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工人阶级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它。”这说明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是

A. 坚持民主与自由原则

B. 坚持暴力革命学说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贯彻人人平等原则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这一措施

A. 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 推动了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C. 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 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四、null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

A. 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

B.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 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

D. 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矛盾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邮政改革前英国邮资收取是按照信件用纸张数和投递路程远近,逐件计算,邮资标准高,绝大部分是向收件人收费。高昂邮资使平民望而却步,议员却可以免费邮寄。1837年,罗兰·希尔提出:改为统一按重量收费,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1839年经议会批准实行。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希尔设计的邮票。1842年,希尔进入邮政系统,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1854年马伯里被调离后,希尔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入进行。1864年,希尔退休时,英国的信件数量从1853年的4亿增加到6.75亿,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尔邮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希尔邮政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