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述了“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国古代世卿世禄制    B. 体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

C. 是中国古代门阀政治的体现    D. 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复杂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 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B. 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 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

D. 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陈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陈友谅

C. 刘基智取安庆城    D. 朱元璋兵败安庆城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四、null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对象包括“先代贵族”之后,所谓“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2000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众多当时存在的政权得以合法化。周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卫周王室安全

B. 打击殷商残余势力

C. 维持社会的稳定

D. 强化周王的集权统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 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 官员的各种行为都被皇帝所掌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统计,战国时秦有官名52种和爵20等,齐有官名33种,楚有官名98种,赵有官名58种,魏有官名32种,韩有官名19种,燕有官名19种。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官名明显增多,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

B. 机构臃肿,职责不明

C. 世卿世禄制快速发展

D. 官僚制度的发展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A. 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B. 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C. 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 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六、null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B. 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C. 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

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D.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 惩处犯罪的效果性

C. 对犯罪证据的采信    D. 制定法律的出发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面是《十二铜表法》各部分(含补充条款)的条目数量统计表。

由此可见(   )

A.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B. 罗马法强调惩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C.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D.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B. 保障公民平等

C.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D. 维护贵族政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A. 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 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 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代议制民主

B. 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B.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C. 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意识相对淡薄

B. 宪政基础初步确立

C. 仍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D. 君主专制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说“‘我们人民是美国立国之根基但美国的政治智慧在于并没有像法国卢梭以及大革命那样把人民推演到极端而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也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这说明美国政体    

A.未受卢梭民主思想影响

B.体现自由与共和的政治精神

C.旨在维护人民主权

D.寻求代议制下的权力制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

A.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C. 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使民主共和的政治现念深入人心

C. 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

D.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这反映了美国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 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 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B.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下表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万两

A.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A. 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B. 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 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

 

八、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入关以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以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被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

(要求:观点明确,对该简图表述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1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