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考模拟第二次测试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礼记》载:“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齐民要术》载,古代家庭一般“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这些现象说明

A. 宗法观念维系社会秩序

B. 古代统治者以德治国

C. 礼乐是古代政治核心

D. 分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为西汉主要商业交通路线和手工业分布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是自给自足模式

B. 商业贩运的范围广泛

C.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实施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徽宗崇宁五年,北宋政府《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地方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撤,不仅诸司之间要互相察举诸.司属官与长官之间也要互相举报。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B. 官僚体系的臃肿

C. 地方监察官员的腐败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人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为晚清的《官场之活剧一刮地皮》漫画,该漫画表明

A. 对外战败各地偿付赔款

B. 封建专制政府独裁统治

C. 腐败官员横征暴敛搜刮

D. 顽固派遵祖训思想守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富农有许多是半地主,之后又提出富农一般不是纯粹韵乡村资产阶级,而是半封建半地主性的富农,所以党的策略是坚决地反对富农。”1935年,中共开始改变富农政策,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并有与贫农、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这一变化

A.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已发生转移

B. 表明中共政策得到富农的支持

C. 适应了全面抗战的需要

D. 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大多数的法律并非按一般模式立法所制定,基本上贯彻的是实用主义,即在政策引导下开展社会运动,然后制定法律来保护或巩固运动的成果。这一做法

A. 开辟了法律制定的新原则

B. 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

C. 体现法律自身的价值追求

D. 有利于新法律权威的树立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90年,邓小平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意在说明

A. 要与时俱进代表人民利益

B.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D. 要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向前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普罗狄柯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而克里底亚认为,神不关心人的命运。这些观点

A. 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起源

B. 摆脱了古希腊神话的影响

C. 使哲学成为研究宗教的学问

D. 树立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B.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 “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D. 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有出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内容。这说明

A. 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B. 东西方的科技特点趋于一致

C.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 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 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B. 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C. 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 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在西部产银州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购银十三亿银圆。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既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借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世界上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美国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使银价暴涨,纽约的银价由1933年的每盎司27.50美分升为1935年的每盎司74.69美分,美国西部七州银铜锡矿业恢复,就业增加。但是中国白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外流到美国2.56亿元、2亿元,通货紧缩,百业萧条。

——整理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二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

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

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次颁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购银法案》的目的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区内,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般的野蛮收态的几座小岛。不过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

不过,即使到古典时代末期,欧亚东端的中国和欧亚西端的罗马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扔未能相互掌握有关对方的具体、可靠的知识。

——整理自《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汉代中国和古罗马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末年,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编组少数民族的部族兵,称为“番兵”。北宋初期,酆延路金明县(夸陕西安塞北)李士彬家族世代任北宋的番兵首领,抗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年)为西夏所袭杀。次年,王尧臣提出重组番兵后,番兵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之一。陕西四路的番兵,分为番兵与强人,番兵使用官马;而强人使用自备马,称为壮马。治平二年(1065年)时,番兵集中在酆延路,计1.4万多人;四路强人计91万多人,两者合计10万多人。各路番兵都以部族为基础编排。按部族大小,大首领为都军主,作为各级番兵长官。立功后另授刺史、诸卫将军,及诸司使、副使和承制至殿侍(大小使臣)衔。

——摘编自《宋代军事制度》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西北番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西北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商讨签约事宜。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直接死于战场的人数是2700万。”另据统计,苏联有170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被摧毁和损坏的工厂企业达31850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同德国人签约也像英法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一样,从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韵结果告终。

——摘编自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1842—1921年)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曾为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后得到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与上海电报局任总办、帮办等职务,同时又自营企业。郑观应指出,要想改变贸易颓势,吾得以一言断之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之掊克敝国无形。”……值得肯定的是,郑观应提倡商与工的结合,工艺精巧使“拙者可巧,粗者可精”。这样就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能力,如何提高工艺精美度?郑观应主张采用机器制造,他列举在丝织业、纺纱业等行业由于西方用机器生产,其产品远比中国用手工生产出来的货物要精致。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遣也,领事为商也,兵船为商事也”,不仅如此,“国家不惜重资,备加保护商务也”。

——摘编自谢毓洁《评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