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D.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

A. 违背自然规律

B. 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 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年份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953

8250

1954

8560

1955

10370

1956

12500

 

 

①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 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1)依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