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

A“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法律的目的就是保护弱者

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英国史学家阿塞德·汤因比曾写道:“据他们(指英国民众)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当时的英国民众产生这种“永久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

A. 外交:推行“独立主义”,开始确立欧洲霸权

B. 国内:议会改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 帝国:逮捕甘地,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D. 思想: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巨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16年,蔡元培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 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 基督教平等思想

C. 《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 “中体西用”思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二、null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69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 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合”,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这一呼吁

A. 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 加深了美英双方的矛盾

C. 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    D. 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在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比例代表制

B. 任期制

C. 抽签选举

D. 议会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图箭头所暗示的是近代史上某一项军事行动的历程,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道光30年~同治3年

B.武昌起义新军:宣统3年

C.中国国民党:民国15年~17年

D.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24年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这种认识

A. 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 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 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 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欧洲一体化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 欧洲一体化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天子对于诸侯,诸侯对于卿大夫,卿大夫对于士,士对于庶人,都是以“天然尊长”的身份出现。“天然尊长”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从图1到图3反映了()

A.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

B. 三权分立的体制最终形成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下图为古雅典战士在女神雅典娜监视下投票表决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A. 民主强调公平公正

B. 女神决定民主发展

C. 战士积极参与民主

D. 实行人人平等原则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1721-1832年,英国的22位首相里,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是贵族之孙。一些重要的职位都由贵族担任,外交官员习惯由大贵族占据。说明了()

A. 英国内阁对国王负责任

B. 英国君王立宪制尚需完善

C. 《权利法案》的影响不大

D. 英国贵族垄断着国家大权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 强调分权制衡原则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它不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而是一个社会制度代替另一个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它不是依靠中国固有的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而是以19世纪末以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从欧美各国学到社会革命理论作为理论支持的。材料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判了死刑,而且通过根本法的形式把封建专制制度给废除掉了,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给确立了下来。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C. 保证共和政体的长久运行

D.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针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日本媒体的反应在5月5-8日,6月5-7日、10-15日分别达到高峰,基本上在中国本土发生重大事件的第二、第三天,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达到高峰。据此可知,日本媒体关注的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诞生

C. 北伐战争

D. 巴黎和会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在《北伐宣言》中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该宣言()

A.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B.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D. 开始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下列内容是某一时期江西地区流行的标语和歌谣,这说明

A.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 

B.革命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废除 

D.武装斗争任务基本完成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1943年,张闻天道:“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张闻天意在说明遵义会议()

A. 彻底结束了党的“左”倾错误

B.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

C. 在革命历史中有决定性意义

D. 否定李德、博古错误军事路线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据驻丰台日军第八中队队长清水节郎记录:22时40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阵枪响令清水节郎紧张起来,他马上下令集合,清点人数。这时他发现少了一名士兵,有人称看见这名士兵进了宛平县城。由此引发了()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七七事变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针对淞沪会战,蒋介石认为,“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蒋介石强调“固守上海”意在()

A. 保护上海地区

B. 支援华北战场

C. 战胜日本侵略

D. 获取国际重视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图2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雅典民主与美国民主方式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能得出哪些认识?

 

详细信息
4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次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革命。在政治上颌思想上使人们获得了很大的解放。顽固守旧的堤防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尽管在往后的年代里接连出现复辟或变相复辟,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毕竟是不可抗拒的。

——摘编自黎澍《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地有限地推进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

——摘编自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革命高潮及革命对象。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详细信息
4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为此,法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1960年,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包办欧洲对苏政策。欧洲,特别是法国,应该发挥独立作用。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基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编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有可能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自信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

——摘编自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材料现象的出现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并进行评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