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月)历史试卷(word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公元1世纪初,王充在《论衡》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两部作品都

A. 主张秉持实诚的作风

B. 反对儒家思想神学化趋势

C. 因切中时弊而被重视

D. 表达了对社会稳定的期盼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与崔彧有关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崔彧)拜御史中丞……建言,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官从本台选择……(帝)从之。

《新元史·崔彧传》

(崔彧)负才气,刚直敢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彧言:“台臣于国家政事得失,民生休戚,百官邪正,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世祖)从之。

《蒙兀儿史记·崔或传》

(卢)世荣居中书未十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忤旨,下彧吏按问,免官。

《新元史·卢世荣传》

彧居御史台久,……以故人疾之。……彧遂以病辞,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

《元史·崔彧传》

 

 

A. 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

B. 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

C. 御史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D. 崔彧因秩卑权重而积极监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移民运动,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规模庞大。下表为当时长久迁居该地区的移民原因分类表。在这四类移民中,前三类占绝大多数。据此可以推断

 

受政府招民垦荒政策驱动

受地区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为谋生而动

不堪繁重的赋役而离乡

商贸

 

 

A. 战乱与移民迁徙无关

B. 长江流域开发重心向中上游转移

C. 强制性移民占比较大

D. 政府的传统政策制约了区域开发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前,长江的航运业为外国公司垄断,但这些公司却有很大比重的华人资本,“华洋合资,华资为主,洋商主持”,不少洋行的许多轮船实际为华商所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列强尚未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近代造船业初步发展

C. 新式航运需要专业化的管理

D. 政府支持中外合资的模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B. 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C. 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D. 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种观点(  )

A. 直接导致了“大跃进”

B. 准确指出了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C. 成为“大包干”的先声

D. 忽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罗马奉行“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的信条,无论是私诉还是公诉都不能由法官主动发起,诉讼提起后承审员的选择乃至传唤被告和执行判决,都由当事人自主进行。古罗马司法权的被动性

A. 使得法官在诉讼中无所作为

B. 确保了司法权的中立性

C. 有利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 捍卫了罗马的共和体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 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

C.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 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是苏联集体农庄农民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年份

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公斤)

学动日货币工资分类比重(%)

出售农产品的货币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比重(%)

谷类

土豆

4卢布以下

4卢布以上

不支付工资

1940

2.0

1.2

84.9

2.8

12.3

3.9

1942

1.0

0.3

71

4.1

24.3

58.8

1944

/

/

64.3

5.9

29.8

64.5

 

 

A. 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

B. 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有所发展

C. 产业结构得到积极调整

D. 工业快速发展依赖廉价劳动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公众在外交事务上越来越积极,成为美国外交不可回避的“公众向度”。国务院一位官员不无夸张的说:“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纸,这份报纸就是《纽约时报》,在国务院如果没有《纽约时报》是寸步难行的。”材料表明

A. 报业巨头干预政府的决策

B. 政府职能受公众制约

C. 大众传媒推动外交民主化

D. 外交呈现多元化格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茶馆即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据《都城纪胜》載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社会上各种新闻和奇谈怪论在这里都能听到。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东京梦华录》里提到“荼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还有茶馆“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许多茶馆是家庭经营,投资少,只需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提供沸水、茶叶、茶具和桌椅便可开张。茶博士是茶馆主雇佣的伙计,在茶馆里挣钱的艺人多为流民

——摘编自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茶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舞台。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还有人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不少茶馆特设“球房”,提倡“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和报纸等服务。悦来、可园等茶馆不仅上演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川剧《黑奴义侠光复记》,还多次组织慈善演出以支持赈灾等公益事业。但政府始终以维护公共秩序之名对荼馆加以控制,每家茶馆都有“休谈国事”的告白。国民政府时期,茶馆的数量及营业时间都被限制。40年代,一个包括茶馆数量、营业时间和顾客容量等更为激进的控制计划被提出,但遭到包括改良人士在内的大多数人反对,因为这极大地扰乱了民众的公共生活

——摘编自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茶馆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茶馆相比,20世纪以来茶馆的变化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首先在于文化认同的两难。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西方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他们不自觉地离开中国,却又对中国投注了全部的心力。第二个困境则是上层与下层间的困境。他们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懂得民间疾苦,心中虽想为百姓谋福利,却往往不知道民间百姓的需求为何。内外的间隔、上下的间隔,使得知识分子基本上处在内心扯裂的情况下。他们急于改造中国,拉近中国与现代、百姓与上层的差距,又发现无法靠慢慢受地改革来实现理想。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说是担起了超人的工作,但他们只有一双泥腿,泥腿撑不住铜头、铁臂

——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改造中国”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7年的大丰收使美国的经济形势变得严峻,罗斯福指出农业立法的主导思想,是战胜天气变化对农产品产量造成的波动,“保证消费者有充足的食物和纤维,停止浪费土地,减少巨大的剩余和灾难性短缺的缺口”。国会则明确农业政策的目标,是帮助农业生产者取得公平的价格和收入。1938年2月,罗斯福签署新《农业调整法》。该法将农产品分为基本农产品和非基本农产品,对前者实行强制性管控措施。农业部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和销售配额,配颥由农场主表决通过后强制执行。执行控制计划的农场主,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预付土壤保护补贴,还能以农产品作为抵押获取贷款。农场主可根据来年的市场价格,决定归还现金还是置留抵押的农产品。政府则出责建立存储仓库,多余粮食通过销售体系解决部分存货,或发放给无力购买的急需者。这种以常平仓制度(中国古代政府调控粮价的重要举措)为核心的农业法律制度,有力保证美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繁荣

——摘编自李超民《(1938年农业调整法)与常平仓:美国当代农业繁荣的保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1938年农业调整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38年农业调整法》的特点。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准,清末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末,李准巡视南海,发现日本侵占东沙岛,李准据理力争,迫使日本将该岛交还中国。有鉴于“中国向不以领海为重,故于海面之岛屿,数千年来并无海图、任外人之侵占而不知也”,宣统元年,李准率舰再度查勘南海,探明岛屿15座,“勒石命名,挂黄龙之国旗焉。此地从此即为中国之领土矣”。他还对西沙、东沙、南沙群岛进行测量考察,且“绘之成图,呈于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存案”。在这份海图基础上,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中已绘出了较准确的南海疆界线。回粤后,李准编著了《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并奏请朝廷开发西沙、南沙。宣统三年,清廷把西沙、南沙群岛划归崖县管辖。身为清廷要员,李准镇压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革命党起义,故深为革命党人所恨,屡遭刺杀。辛亥革命后,李准宣布反正,使广东得以兵不血刃而宣告独立。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法国侵占南海多座岛屿,已赋闲在家的李准在报上发表当年视察南海岛屿的相关文献,力证主权。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也曾引用其著作,重中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至今西沙群岛仍有一个小岛以李准的名字命名。

——摘编自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准一生主要活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准进行简要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