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宜宾市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 礼法并施

B. 施行仁政

C. 君民共治

D. 君贵民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据此,该人应属于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此现象(  )

A. 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B. 开启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

C. 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    D. 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繁荣

D. 民间书院的兴盛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乙徒的思想是

A. 宇宙便是吾心

B. 有理而后有气

C.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

A. 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 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

D. 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 痛恨孔孟学说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维护儒家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源于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宋明理学的兴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战》递交到北京,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华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这些论断发表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建国初期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A.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 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

C.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

D. 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D.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A. 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 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 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 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孙中山

D. 康有为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 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17,《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B.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

A.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78年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冲破了思想藩篱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材料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对1977年恢复高考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C.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D. 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体现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智者学派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公元前5一前4世纪的希腊

A. 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 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 思想民主,人文色彩很浓厚

D. 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神曲》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了倒埋在岩石里被火烧烤着的教皇和僧侣,并对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这主要说明但丁

A.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揭露教皇的贪婪淫逸

C. 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 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

D.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

A.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 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母子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时代背景不同,代表性的作品特色各异。

(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摘自中世纪壁画《康奈诺斯皇帝夫妇与圣母子》(局部);第二幅图是摘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绿垫圣母子》;第三幅图是现代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于1926年创作的《在三个目击者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最后一幅图是艺术家达利于1950年创作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圣母双臂抬起呈金字塔状,圣婴和一个原子核在她空心的身体里,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图3中任选两幅画作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