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诸暨市2018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到了晚年,曾感叹:“吾不复梦见周公!”下列对周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天下唯一的大宗

②受封于鲁国

③属于姬姓贵族

④完善了官僚政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 “兼爱”

B. “仁政”

C. “齐物”

D. “耕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初政治呈现出一种“布衣风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低做,功臣集团的出身大多与其类似。这一“布衣风格”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贵族势力的衰弱

C. 分封制彻底被废除

D. 宗法政治十分强大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出现

②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③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④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③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北宋中后期,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中“浙江草市”年商税额超过了同期浙西地区的所有县级城市,“龙山草市”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的规模。这说明

A. 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城市化

B. 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

C. 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D. 人口增长促使城中的市移至郊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末清初时,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下列各项,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

A. “众治”

B. “循天下之公”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 参知政事

B. 内阁大学士

C. 军机大臣

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历史统计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阅读“广州、上海生丝出口统计表”,该表信息反映出

①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趋势

②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上海周边民族缫丝工业发展快

④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严复在《天演论》中强调该书与“强国保种之事有关”。据此可知,严复意在

A. 揭露清政府腐朽统治

B. 激励变法图强的勇气

C. 颠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树立民主革命的信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6年,有文章记载上海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当时流行的竹枝词也记载道。“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这表明

A. 自行车尚属于新奇奢侈之物

B. 上海新式交通工具大量使用

C. 交通进步呈现中西合璧特色

D. 机动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其活动地区被称为苏维埃区域,所建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直接得益于

A. 国民革命

B. 南昌起义

C. 工农武装割据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953年比1952年增长110%,1956年比1952年增长269%。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 国家有计划发展经济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卫星研制列为全院第一项重大任务。最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

A. 12年后

B. 22年后

C. 32年后

D. 42年后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下列各项,属于“九条方针”内容的有

A. 国共对等谈判

B. 用主权换治权

C. 港人治港

D. 民族区城自治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件随着一次次思想解放。中国共产党内正式破除图中漫画所示观念的束缚始于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重视对农业生产的保护,这对于仍处在农业社会的罗马共和国来说是必要的。这反映出这部法律的特点是崇尚

A. 平等

B. 公正

C. 务实

D. 变通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文艺复义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生于城市贵族或商贾之家,其作品影响的大多是城市富人、文化人等。这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

A. 脱离社会现实的需求

B. 忽视对贵族封建特权的批判

C. 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 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对于光荣革命,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也有人认为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对光荣革命认识分歧的焦点在于它是否

A. 实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

B. 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

C. 保持了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D. 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176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一个机工每天要跑4英里路。找6个纺纱工,才能收购到一天所用的纱线。下列那一历史人物的发明有效缓解了这问题

A. 凯伊

B. 哈格里夫斯

C. 卡特莱特

D. 瓦特

 

三、null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读下图某国原材料和制成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比例变化(数据表示百分比),据此判断该国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中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二战中某国际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国际文件是

A. 《大西洋宪章》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开罗宣言》

D. 《德黑兰宣言》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46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严历谴责当时某西方国家领导人,认为这位领导人的行为非常像希特勒。“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斯大林这次谈话针对的是

A. 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B.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 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咨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1世纪初,部分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易由外贸变成了内贸,使这些国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汇率变化的风险。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欧盟成立

B.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 欧元问世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91年7月31日,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7年内把进攻性战略武器消减三分之一,即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000枚。这反映出

A. 霸权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B. 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 多极化格局促进世界和平

D. 冷战范围超出军事领域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加试题】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说,关于这次说,1981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收录有两份资料,一份是1905年9月30日出版的《孙逸仙演说》,一份是1905年11月26日,《民报》创刊号刊登的《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两份资料对演讲的记载有些差异。这表明

A. 反映同一史实会有来源不同的史料

B. 报纸史料往往比其他史料更真实些

C.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记载呈现的

D. 不同版本史料使追寻真相变得困难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加试题】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

①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②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

③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④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加试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破了题,以雷霆手段一举扭转了改革开放停滞不前的局面。这不能表明南方谈话

①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为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④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该长城

①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

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五、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者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莫定了新的基础。

——整理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与管理的贸易协定和协议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比如它要求WTO成员都应被平等地给子“最惠国待遇”,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它们“国民待遇”。

——薛荣久《国际贸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综合材料一和二,简要阐述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加试题】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加试题】华盛顿和麦迪逊都是美国建国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城制宪会一致选举华盛顿为主席,但起关键作用的是麦迪逊。他是美国宪法蓝本的设计者,被视为“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每一个部门必须能够对其他部门行使潜在的否决权,这样“每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有法定的控制”。他指出邦联体制把权力危险地集中在立法机关手中,致使行政与司法部门没有防卫能力,立法权应该一分为二。除了以上同级部门之间“横向的分权与制衡”外,麦迪逊还主张在联邦与州之同也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一个主权共享的复合制共和国。

——摘编自孙宝珊《麦迪逊与美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国父”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同胞心中的第一人”。关于华盛顿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华盛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施政,对新生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整理自叶炳炎《十八世纪的改革家华盛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迪逊的“分权与制衡”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行政权为例,阐释麦迪逊“横向的分权与制衡”思想在美国宪法中的体现。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于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以华盛顿在第一届总统任期时的施政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