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届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 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B. 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C. 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D. 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 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 融入经济化全球化的浪潮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勤”“俭”“廉”“洁”“诚”“信”六大道德要求,认为“此数德者,固老生之常谈,实救国之要道”。由此可见,陈独秀对待儒学的态度是

A. 肯定儒学的合理成分

B. 全盘否定儒家伦理观

C. 抛弃儒学的伦理道德

D. 全面倡导西学价值观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复

A. 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

B. 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

C. 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 反对“扬己抑人”的西学起源论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严复在《辟韩》中指出:“夫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正是他们这伙大盗,“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严复尖锐批评的是

A. 闭目塞听和愚昧无知

B. 君主的德行与政策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有道。孟子讲,如果是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会辞去王位,带着父亲逃走。如果后来还是被抓到了,舜也不会做抵抗,而是去探监。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以礼入法思想    B. 时人重亲情也重法律

C.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家。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A.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民族团结国家统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即“天国京师”之意,谓之“金陵小天堂”。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这一时期南京名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 洪秀全拥兵自重试图建立小朝廷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失败

C.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引起消廷反扑    D. 江宁府更能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 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 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 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B.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要在苏维埃俄国确立市场经济原则,相应地要求把国家权力置于社会的控制下,但实际情形却是国家政权机关力图把全部经济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大大加强。这表明

A. 布尔什维克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 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合俄国的国情

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符合现实需要

D. 经济政策着眼于政治因素的考量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德国学者施文特克指出:“北京郊外的卢沟桥事变或者珍珠港事件在日本人的战争记忆中并未占据显著位置,反倒是冲绳、广岛和长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

A. 战争给日本人民留下深刻痛苦的回忆

B. 受害情绪上升为日本民族的集体记忆

C. 日本民众对侵略历史问题的无视和淡漠

D. 日本政府意识到战争对被侵略国的伤害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A. 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 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 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 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明代都察院

A. 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

B. 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 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

D. 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对下面曲线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③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 ④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

C. ①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

D. ②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分析19世纪西方兴起的原因时,说道:欧洲人先是买了亚洲列车上的一个座位,然后买了一节车厢。弗兰克的核心观点是

A. 政治制度优势是西方兴起的主要因素

B. 亚洲交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方兴起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展促使西方兴起

D. 欧亚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西方兴起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

A.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B. 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C.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尼采说:“近来伟大的事件是,‘上帝死了’,对基督上帝的信仰已经变得不可信了。这个事件已经开始在欧洲上空投下它的第一抹阴影。”这一“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宗教改革

D. 经典力学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示意图

——据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整理

根据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示意图,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二《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