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8届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A. 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 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 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 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 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 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 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 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 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 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 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2018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在柏拉图眼里,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即希腊文艺遗产)都是不好的,这是因为文艺只属于情欲,绝不属于理智,它不能给人真理,反而逢迎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伤风败俗。这反映了古希腊

A. 道德教化问题受到了一定关注

B. 人文主义者普遍推崇理性

C. 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社会地位

D. 社会世风日下且人情淡薄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 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 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 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 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714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 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

B. 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 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 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 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 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 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 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二、null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789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

D. 权利制衡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 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 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 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 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音乐的成就

A. 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

B. 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

C. 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

D. 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四、null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 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出现下表的原因

A. 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 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 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柏林危机

 

六、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盟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A. 大国对峙的加强

B. 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 西欧国家的联合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其目的在于

A. 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

B. 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C. 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

D. 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 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 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八、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 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 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 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 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 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 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3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表 3 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从表 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