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2018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A. 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 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尤

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 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李贽曾赞扬郡县市是千古创论”,李其等人皆是应运豪杰。这说明郡县制度(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封建统治

C. 产生了深远影响    D. 适应了政治需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鹅湖之辩中,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太繁后来王阳明也认为朱熹的学说支高决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学者的手脚。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

A.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B. 把封建统治与纲常伦理结合

C.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 将儒学进一步官方化哲理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黄宗娄认为:“天子之月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白为是非,公其是北于学校。下列机构与黄宗羲的学校具有相似职责的是

A. 西汉的中朝    B. 唐朝的三省    C. 宋朝的谏院    D. 元朝的都察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表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它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是

A. 出军事侵略到文化侵略

B. 由灭亡中国到以华制华

C. 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 由割地赔款到开埠通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代时,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A. 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 古代中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 浙右水田肥美富甲天下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 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 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A. 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 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 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 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 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 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 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 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 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说,“克利斯提尼改革比梭伦改革要民主得多”。这是因为克利斯提尼改革

A. 鼓励并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B. 各等级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C. 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D.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构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插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 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 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以此理论美国确立的原则是

A. 民主共和    B. 权力制衡    C. 议会主权    D. 责任内阁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22年11月,中国不理会比利时政府的反对,断然废止中比条约;1923年3月,中方向日本提出照会,宣告二十一条无效。据此可知

A. 袁世凯政府收回了大量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B. 北洋政府采取了一些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

C. 广州国民政府积极努力收复部分国家主权

D. 一战后列强出现严重的危机主动对华让步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38年7月,日本制定出“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中包括“促使中国军队投降,加以笼络,使其归顺,并发挥其反蒋反共意识”,“尽力把民族矛盾引向主义的对立”。据此可知,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 诱导国民政府尽快投降

B.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C. 尽快消灭敌后抗日力量

D. 执行速战速决的策略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次重要的战役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战役

A. 是中国抗战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B. 直接导致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C.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 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58—196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征购量和出口量。(单位:万吨)

根据下表所列状况可以推知我国粮食

A. 出口量变化有利于买进西方工业设备

B. 征购量变化有助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出口量变化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D. 总产量变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通知中指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方针。此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我国

A. 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B. 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决定粮食价格机制形成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启蒙运动的影响

C. 经济危机的爆发

D. 工人运动的高涨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要战役,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敦刻尔克大撤退

②德国入侵波兰

③苏德战争爆发

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④①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下图所示事件带来的结果是

A. 阿拉曼战役胜利,扭转北非战场的形势

B. 标志着世界反法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C.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D. 此地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A. 稳定西欧各国的政治秩序

B. 援助西欧复兴发展经济

C. 扭转了美国在西欧的形象

D. 为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奉行独立、自主和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B. 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和平共处

C.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D.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材料说明

A. 三权分立和制衡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 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C. 联邦制度有利于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D. 分权与制衡利于人民充分实行民主精神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 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 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加试题)近代某画家在日记中写到:“绘画艺术越是有形越能感人肺腑,因为绘画像大自然,多么微小多么宏大的事物都能在绘画中表现。物体能够触动感官,而事物的深处能够震撼心灵。”据此判断,下列与该画家风格最接近的作品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相对论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由此可知,相对论

A. 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    B. 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

C. 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 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材料二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城之境,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夺取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至此,南北双轨制运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材料二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