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滁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要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重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④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 主张民主共和

B. 学习西方

C. 主张君主立宪

D. 救亡图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A. Li Er

B. Kong Qiu

C. Meng Ke

D. Xun Kuang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永远改变了全球的科学思想。下列对书中所反映理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把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看做是新物种起源的首要条件

B. 证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C. 首次将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 其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社会革命与变革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 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 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 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能同意的观点是(  )

A. 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B. 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新政治体制的渴望和探索

C. 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

D. 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材料主要意在说明,当时

A. 对进化论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B. 进化论的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 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D. 混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人家中挂一幅字画,如右图,是前人临摹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的一段卜辞内容是:丁丑卜,春王登人五征土方受之佑。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A.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B. 这幅字可能是东汉时的人临摹

C.卜辞是商代的迷活动所以卜辞没有史料价值

D.临甲骨文是近现代文人的一种艺术创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君舟民水

D.兼爱非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

A伸民权设议院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博爱

D.实业救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的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 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 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 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 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中资料统计:明朝取得御史资格者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据此可推知明朝

A. 非进士不可为御史    B. 对官员学识要求高

C. 监察体系十分完备    D. 御史文化素质较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有人说,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

B.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C.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

D.科学以其威力迅速战胜神学是必然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

A. 法家“严明法度”

B. 儒家“礼”

C. 道家“无为而治”

D. 墨家“尚同”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汉高祖刘邦以政治家的远见,令儒生陆贾总结秦朝失天下以及古代得失成败亡国的历史经验,陆贾指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他建议改变秦朝的政策,实行

A. 独尊儒术    B. 无为而治    C. 民贵君轻    D. 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将其评选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他”是

A. 亚里士多德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李四光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 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 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二、null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後,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用人政策,并分析这些措施给儒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并指出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5、16世纪之间,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始终控制士人知识与思想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反感,尽管大多数士人还是年复一年地按照官方认可的教条在背诵,但是,士人中间已经有相当多的另类取向。特别应当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的控制也越来越松弛。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中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威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腾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异同。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1)请根据材料,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有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涉及要不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结合则关系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把唯物史观具体地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问题。毛泽东读《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但是没有拘泥书本的字句和国外的经验,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摘编自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2)文中所说的“第二次结合”主要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请结合所学指出这次结合的背景。材料中的省略号部分涉及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与基于实践得到的理论成果,请指出它们各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