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下列对这一记载的评述,正确的是

A. 人们心目中,贫富贵贱的差别在服饰上的体现已经消失

B. 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习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C. 同光时期,革新之风盛行

D. 女性解放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英国女王通过电话得知鸦片战争爆发

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1949年,纽约居民晚上收看彩色有声电影

D.小明通过网络观看60周年国庆阅兵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人中国的是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大同

C.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D.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孔子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所损伤是为不孝。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剪发易服法令的出台,以及保辫会的出现,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B.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C.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D.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

A. 服饰

B. 发型

C. 行为举止

D. 交通工具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表明征婚者(   

要求女性解放     追求文明婚礼      进行反清宣传      崇尚西方科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 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 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 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国共对峙十年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          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          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有这样的字样: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

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

等。从广告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

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广

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最初近代国人很痛恨穿洋装的洋人,像上海很多戏园子就在门口贴出了洋装(票费)加倍的字样。后来穿洋装的增多,包括一些本国留学生,于是戏园子就改成了洋人加倍,再后来穿洋装的更多,所以只能取消了限制。这一变化过程从本质上看,说明了(   )

A.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局限性

B.文明的差异性及其碰撞和交融

C.国人对外洋事物由排斥转向接纳

D.民族经济振兴得益于国人支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少1887年,清朝自主设计的首条海底电缆——福州川石至台湾沪尾的电报水线建成。可见,清政府修建该海底电缆的真实意图是

A.加强东南沿海的边防            B.解决海峡两岸的交通

C.掌握台湾更多的信息             D.降低电报铺设的成本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

第二条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临时大总统有统率陆海军之权。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及任免国务各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同意。

第六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同意,有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

——摘自《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章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仅实业部即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办理申请注册新式企业及有关实业的事项41起。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工、交、商、矿、农、林、渔、牧等各个方面……据英国领事1912年的长沙商务报告记载:“自辛亥革命以来,发起工厂企业者得到很大的动力,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

——摘自《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首先在军、警、政、学等界基本上实行了剪辫,有的地方群众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剪辫运动……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强制剪辫及因此而起的冲突,军、警或少数热心剪辫者,沿途设卡,强制剪辫。有的地方群众则公开反抗,如山东烟台就发生因强制剪辫而引起的罢市风潮,大多数地方的群众,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剪辫。有的人想办法来保存发辫。……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是何种政体?与世界上哪个国家政体最为相似?

(2)材料二说“辛亥革命以来,发起工厂企业者得到很大的动力”。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为什么辛亥革命会涉及移风易俗?

(4)综合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简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仪礼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

材料二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