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紫光阁铁路     D.京张铁路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火车  人力车  自行车  电车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 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

D. 《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    )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 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 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 通过电话了解

D. 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 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 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曾到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 广州

B. 天津

C. 上海

D. 福州

 

二、null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 电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视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学者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近代上海这一独特地位的有

李鸿章主持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