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南阳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试卷
详细信息
1. 难度:压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

A.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 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压轴

据下图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新中国经济建设中(    

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发展

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还是姓的标准

 

详细信息
5. 难度:压轴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人民公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

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

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C.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D. “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详细信息
7. 难度:压轴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②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③我国在东南沿海划出了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④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8. 难度:压轴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 “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B. “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 “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D. “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详细信息
9. 难度:压轴

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十六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农村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材料表明  (    )

A.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

B.部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D.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1958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

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英国《卫报》1979924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当时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 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 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张明同学参加了中央台的开心辞典活动,根据图中王小丫的问题(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张明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他选择的答案是

A.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 特殊的地理位置

C. 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D. 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

C. 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 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压轴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

 

详细信息
17. 难度:压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