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的政治家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

确立皇帝制度 推行郡县制 修筑长城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 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 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 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 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公元前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制度中,在唐太宗时期沿用或完善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

④科举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特封班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 稳定社会秩序

B.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完善各项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北方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直接原因是

A. 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

B. 在西突厥故地设北庭都护府

C. 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

D. 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 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 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 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A.方向不定的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

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气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贞观年间唐都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设立专门接待外国商人的机构鸿胪寺

B. 长安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 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 有来自亚、非、美洲地区的学者、艺术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新罗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历史现象有

①都有来唐留学生

②都仿效唐朝制度

③都学习儒学

④都从中国引入佛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史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 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 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 高丽

B. 百济

C. 新罗

D. 日本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 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 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此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A.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 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 扑灭反清武装

D. 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康熙帝在17世纪中叶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

①郑氏家族割据台湾

②噶尔丹大举内犯

③大小和卓发动叛乱

④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这说明

康熙善于学习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③“尊孔利于清朝统治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某校师生计划利用暑假实地考察康熙帝打击噶尔丹的古战场,请你指示正确的去向

A. 新疆南部

B. 黑龙江流域

C. 云南、贵州

D. 内、外蒙古地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 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 鏊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 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 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B. 反对殖民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C. 设置机构,处理民族事务

D. 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加强管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662年,郑成功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势力,收复了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打败郑氏家族的势力,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评论是

A.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两者都应肯定

B.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两者各为私利,都应否定

C.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平定三藩        抗击沙俄       三征噶尔丹     统一台湾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A. 《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 《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 《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 《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但他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之区。因此,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然而,郑氏在台湾转入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郑经乘吴三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子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解,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了极大的骚扰。所以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因此种种,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这年台湾又发生内哄,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长子被杀,幼子郑克爽立。郑克爽时年十二岁,大权尽操于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康熙帝遂欲趁此时机,解决台湾问题,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决计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郑军二万士卒、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澎湖一破,台湾震慑。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施琅入台受降,郑克爽乃率众剃发,登岸归顺。

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引自《Tom资料库·康熙皇帝收台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评价郑氏在台湾的活动。

(2)根据材料,归纳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感情?

(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在到什么作用?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怎样变化?结果如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