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练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下列内容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③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④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②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③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公元1368年,明太祖对担任开封府知府的宋免说:汝往治郡,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以求实效。这反映了朱元璋    

A.开始以农耕为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

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维护明朝统治

C.压制东南沿海出现的成熟商品经济生产模式

D.仍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 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A. 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 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 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 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期各郡国多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凡商贾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为本钱购置当地土产转运到外地牟利。这一措施

A.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体现了汉代已出现官商合作的雏形

C利于私人商业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决定政府机构职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

A. 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

B.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

D. 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分封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 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 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 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 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 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 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 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

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