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自主检测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据此可知春秋时

A. 周王天下共主已经名存实亡    B. 战乱频繁使诸侯儿无力朝贡

C. 鲁国率先破坏了分封宗法制    D. 诸侯力图摆脱周王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西汉初期,指导政治的学说是黄老刑名之学,其次是阴阳五行之学。著名儒生如贾谊杂阴阳五行学,晁错杂刑名学,讲纯儒学的大儒只能做博士官。这表明

A. 当时儒家学说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

B. 儒学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还处在恢复之中

C. 指导政治的学说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汉初统治者还没有出现儒家学说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面是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明确记载郡望和年份的士族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郡望

唐初期

唐中期

唐末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A.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B. 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

C. 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

D. 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这说明

A. 经济的发展服从政治的需要    B. 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

C. 古代早期根本没有市场概念    D. 古代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 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最区大的器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道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5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皮科曾说:“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社会契约

B. 禁欲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革命中,不仅解决了与英国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现代的到来。” “这种力量是指(  )

A. 新贵族阶层    B. “至上的议会

C. 信仰新教的国王    D. 辉格党和托利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A. 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 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 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清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 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 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微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店限

C. 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D. 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 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二、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

A. 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 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 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图分别是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 《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 《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 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 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

起攻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

B.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聚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 坚持维护广州民众利益

B.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D.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A. 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

B. 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

C. 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D. 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B.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C.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D.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材料中的“分流”现象

A. 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

B. 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

C. 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

D. 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 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82年10月15日,北京市房管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首届换房大会。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十年后,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再举办换房大会,1998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此后买房取代了换房。这一历程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B. 房屋产权和使用权分离

C. 关注民生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之要

D. 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减弱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竞选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结果艾德礼领导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战争英雄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

A. 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B. 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 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D. 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19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仍超过西欧国家的总和,但到1870年,中国所占份额已不足西欧国家总和的四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用书信打开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给英王的回信中说:

尔国王表内总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藉,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一一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

今本大臣等奏蒙大皇帝,格外天恩,倍加体恤。凡在--年六个月之内,误带,但能自首全缴者,免其治罪。若过此限期,仍有带来,则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断不宽宥。……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

一一摘编自1840年1月林则徐《谕英国国王书》

材料三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一一摘编自1864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1)结合材料一评价乾隆帝给英王的回信内容。

(2)材料二中林则徐给英王写信的背景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给英王写信的主要意图。

(3)据以上材料指出清朝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中国贷款的统计

序号

时间

金额(旧卢布)

用途

1

1950年2月14 

12亿

经济建设

2

1951年2月1日

9.86亿

购买军用物资

3

1952年9月15 

0.38亿

种植橡胶

4

1952年11月9日

10.36亿

购买60个步兵师装备

5

1953年6月4日

6.1亿

购买海军装备

6

1954 年1月23日

0.035亿

有色金属公司

7

1954年6月19 

0.088亿

有色金属和石油

8

1954年10月12 

5.46亿

特种军事用途

9

1954年10月12 

2.78 亿

转让中苏合营公司苏联股份

10

1955年2月28日

2.47亿

转售安东苏军物资

11

1955年10月31日

7.23亿

转售旅大军事基地苏军物资

总计

56.76亿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