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宁夏201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表明

A. 家国一体观念渊远流长

B. 地方独立性比较强

C. 族人有强烈责任感

D. 宗族发挥社会治理功能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宋明以前,在传统伦理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般借钱或办事都以诚相待,不打借条,不立契约,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以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以农为本观念发生了变化

B. 经营业务扩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

C. 家庭投资方向经营手段的变化

D. 政府政策转向务工经商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

A. 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

B.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

C. 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D. 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中山先生在国民党一大上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A. “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B. 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 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02—2015年,中国进出口实现年均增速15.31%。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0.51万亿美元,仅占全球进出口额的4.02%。到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96万亿美元.约为2001年进出口总额的8倍,占全球进出口额的11.89%。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强

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已逐步实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表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是

A. 彼此对立

B. 完全一致

C. 纠正与发展

D. 毫无关系

 

二、null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33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527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劳工权益保护法律被相继制定出来。由材料可见《全国工业复兴法》

A. 代表了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B. 被否决是因为缺乏可操作性

C. 使劳工的权利得到全面维护    D. 倡导的理念实际上得到发扬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美国的这一表态

A. 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B. 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C. 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

D. 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1956年提出了“三和”思想,即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和平过渡,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思想

A. 体现了苏联经济的劣势地位

B. 有利于苏联赢得外交主动

C.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D. 迎合了欧洲国家的政治需求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二: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汉文帝、汉景帝重视总结秦朝灭亡教训,认为继续沿用这四种残害肢体的肉刑(黥刑、劓刑、斩左趾、斩右趾),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儿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有:“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但是这些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不过此种刑罚制度的弊端在于只留下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

——摘编自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中心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