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聚焦练习11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 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

C. 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

D. 便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自1950年开始,美国先后在联邦德国、摩洛哥、希腊、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以及东地中海、北太平洋航行的船只上建立大功率的转播站(船),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广播。美国此举意在

A. 重塑国际形象

B. 强化反共宣传

C. 扩大海外市场

D. 维护地区和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题文) 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A. 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 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

C. 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 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980年一家西方报纸刊登一幅漫画,一架日本轰炸机满载日本电视机、汽车和各种电器设备,在加州上空投放。这反映了

A. 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破裂

B. 日本与美国平起平坐

C. 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D. 美日间经济摩擦升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公共土地、水源全面开放供开发,环保署放松或取消主要环境法规,交通部放慢限制汽车尾气和汽车安全新标准的执行。这主要因为当时美国

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 促进经济复苏的任务艰巨

C. 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    D. 需要全力与苏联进行争霸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 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 摆脱冷战的影响

D. 调和美苏之间的敌对关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 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 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示意图,它反映了英国

A. 企业国有化的成效显著

B. 国有化政策侵害国家利益

C. 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健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A.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 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 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58至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信息统计表。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苏联

美国

探测器发射数量

31

29

成功率

29%

45%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63%

77%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1年

4年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10次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A. 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D. 两极格局日益巩固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A. 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法国

B.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 苏联难以抵挡法国的渗透而面临解体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上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长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