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月考(一)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分封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周室衰微,井田制逐步瓦解

D.列国内乱,变法图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具体考证秦朝设郡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方面的资料,其中相对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 皇帝独尊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刺史

D. 州牧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 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 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 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 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句话反映出元朝有重大创新举措的是

A. 实行郡县制

B. 建立宗法制

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立刺史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检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所抗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朝八股取士的规定中,最具消极意义的是

A. 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B.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

D. 不许发表个人见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 加强了专制皇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D. 《南京条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天朝田亩制度》

C. 定都天京

D. 《资政新篇》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小明同学收集了某一文献的相关素材,其中涉及“洪仁玕”“以法治国”“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等内容。这一文献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 定都天京,建立了政权

B. 提出《资政新篇》,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C. 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 是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左宗棠率军挺进南疆时,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各族群众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此事最能说明

A. 维吾尔族人民是非分明

B. 阿古柏不得人心

C. 南疆早已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中华民族已经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得出的结论最恰当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艇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 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 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 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D.增辟通商口岸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

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

A. 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 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

C. 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 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这里的“江城”是指

A. 重庆

B. 武汉

C. 南京

D. 上海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革命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汉奸日益增多

C. 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从下列表格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年代

阵亡人数

备注

1937

125130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对日作战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42

87719

 

 

A. 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 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这便大错”指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与这一制度相比,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邮票也是记录和纪念历史的一种形式。为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邮票。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如果不是中国牺牲二千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如果侵占控制了中国后,就会转而进攻苏联后方,或者进一步进入太平洋地区,否则历史将会重写。

——英国《卫报》评论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两枚邮票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突出的历史地位?

(2)联系相关史实,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