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台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秦朝的哪一制度实质上是对夏、商、西周政治体制很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皇位世袭制

D. 选官制度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

A.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

C. 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

A. 太尉

B. 太守

C. 刺史

D. 司空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更加迫切的任务。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遇事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这表明元代

A.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重大威胁

B. 地方权力分散的趋势有所遏制

C. 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D. 减少了过多的地方行政区划级别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会战示意图。该会战

A. 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B.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 被誉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 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成果

B.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C. 中国大面积沦陷,特权形同虚设

D. 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A.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梁启超撰文:“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发言中指出:“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文中的“它”是指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论十大关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两岸领导人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时,都提到了“九二共识”。当年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A. 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B.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 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

D. 提出“三通”的目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了四次修正。其中1999年宪法修正案新增了

A.人民民主

B.多党合作

C.民族区域自治

D.依法治国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 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C.1955年万隆会议上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中苏建交

B.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 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

B. 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

C. 成员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

D. 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人平等

B. 民主监督

C. 法律至上

D. 轮番而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梭伦强调“我未曾剥夺你们的荣誉,也给予他们必要的荣誉。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里的“你们”指

A. 贵族

B. 平民

C. 奴隶

D. 公民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从适用范围来看,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下列有关公民法或万民法的表述,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 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

B. 公民法主要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万民法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

C. 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 公民法不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万民法适用此原则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罗马的

A. 习惯法    B. 自然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包括

①国王统而不治

②内阁行使行政权

③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④内阁对国王负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四、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觉醒”的含义主要指

A. 提出了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

B. 提出了争取政治权利的要求

C. 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

D. 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1961年有25个,1993年增加到107个。2014年则为120个。这一变化说明

A. 世界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

B. 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日益加强

C. 中国国际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北约的成立    D. “华约的成立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是

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这一说法表明战后欧洲一体化选取的突破口是

A. 法德结盟

B. 资源合作

C. 统一关税

D. 统一货币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为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某同学写了一篇《梦回宋代》的习作,其内容不可能涉及的是

A. “出现不少私人作坊”

B. “雇佣大量人员做工”

C. “装饰以图案的织锦”

D. “到龙泉窑进行参观”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③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④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A.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欧洲帝国主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

C.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中华民国政府提倡国货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原因是什么?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材料一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2)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三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实施政策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怎样的心态?

材料四《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五: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3)材料四中的“老人”是谁?“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4)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五中“不是收,而放”是指这个圈后来又扩大了。那又是怎样扩大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