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海南省三亚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多

②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相配合,以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日益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机构虽总辖军国事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应是

①雅典民主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②雅典民主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进步

④雅典民主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有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时的罗马帝国

A. 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

B. 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C. 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把新的内容装进传统的外壳,使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该国国民性中最大的特点。”近代以来该国政治体制的成功确立并不断完善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该国是

A. 美国

B. 法国

C. 中国

D. 英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议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 总统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A.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B.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 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

D. 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较,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禁烟运动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00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A. 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B. 镇压义和团运动

C. 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

D. 协同作战瓜分中国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

⑤成立中华民国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的阶级力量的作用

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被称为国民大革命。“国民”的主要含义应是

A. 由国民党发起

B. 底层民众广泛参与

C. 以进步各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为基础

D. 以反帝、反军阀为革命任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抗战爆发后,以国民政府为主体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根据统计,将军级别的牺牲了115名,团级以上的牺牲了1229名。这些数字表明

A. 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B. 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 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D.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淮海战役纪念馆前有一雕塑作品:一个山东老解放区农村最常见的木轮车车轮,上面披红挂彩。该作品的寓意是

A. 运动战是解放战争的基本战术

B. 装备优劣不是战胜敌人的关键

C. 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D. 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善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

A. 英、法、美    B. 英、美、德

C. 法、美、德    D. 英、法、德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当人们听到《国际歌》时,都会想起词作者鲍狄埃,想起巴黎公社的英雄们。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普法战争有关

B.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社员的英勇斗争精神永存

D. 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的尝试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

A. 二月革命使得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二月革命使得俄国退出一战

D. 二月革命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比较,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是

A. 由中心城市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从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其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和英、法两国国家权力中心最主要的相同点。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中国史被称为“百年屈辱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一……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畅通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史部分》上册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史部分》上册

材料三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削平。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史部分》上册

材料四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以材料二的内容为转折点,列强侵华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的进步,结合你所了解的史实,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台湾被割占,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造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此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