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 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 反映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 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 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D.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A.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 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1935年,在“巴拿马炼油公司诉瑞安公司”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第9条第3款违宪,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以违反法律的手段渡过经济危机

B. 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停

C. 多项措施受到美国最高法院抵制

D. 大大扩充了美国总统权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甚至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安娜·卡列尼娜》

D. 《等待戈多》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我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再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A. 迷信落后

B. 爱国进步

C. 救亡图存

D. 正义理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现实主义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法,它以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为旗号。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主要表明当时中国

A. 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 生活方式的转变地域发展不平衡

C. 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时尚

D. 革命党人均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图反映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A. 商业利润的刺激

B. 救亡的爱国情怀

C. 政府政策的扶植

D. 先进技术的引进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A. 笼络民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皇权

D. 剪除异已势力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A. 笼络民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皇权

D. 剪除异已势力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李贽

A. 宣扬男女平等

B. 批判愚昧和迷信

C. 挑战封建礼教

D. 反对封建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关于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时,毛泽东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这说明了

A. 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B. “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 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思想”这一槪念

D. “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更符合山川界线。隋代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都以山川形势而定。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即使隋唐大部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弃而不用。如以出琼花而名闻天下的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江南北。又如以今江西抚州为中心的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也地跨黄河两岸,就是明证。宋代的路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唐后期武宁军节度使虽辖有淮南北之地,但其所领四州,仅有一州在淮南。北宋淮南东路虽以淮南为名,却有半路在淮水之北。而且该路与其北面的京东东路边界还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折状。两汉的豫章郡与唐后期的江南西道和今天江西省几近全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把它一分为二,东北部归入江南东路,其余部分则与今湖北的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据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材料二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的行省区划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加以简要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