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辽宁省阜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启蒙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 “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 “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A. 宗教改革运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启蒙运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B. 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C.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D.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 指南针

B. 儒家学说学科

C. 甲骨文

D. 印刷术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A.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B. 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D.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B.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C.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D.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主要依据是

A. 当时的客观事物

B. 历史学家的分析与思考

C. 各种历史文物

D. 各种历史教科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求善而不存真

B. 缺乏理性精神

C. 落后于西方国家

D.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B.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D.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者重视科技

B. 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C. 儒家思想的影响

D. 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物种起源》这本书实际上也为阶级斗争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 《物种起源》强调的“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进化论观点

B. 《物种起源》强调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C. 《物种起源》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

D. 《物种起源》强调自然界中生物物种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 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B. 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C. 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D. 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 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C.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D. 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艾赛亚·伯林在评价某一科技成果时说:“无论对他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它为基础的。“它”指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哥白尼的“日心说”

C. 普朗克的量子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A. 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B. 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 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B. 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C.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D. 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英国学者怀特海伦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D.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观察下列图片,对于图片蕴涵的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A. 两项重大发明创造的过程是相同的

B. 两项重大发明都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

C. 科学理论在两项发明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 两项重大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不同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B. 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兴建

C.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D.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成果形成于

A. 18世纪初期

B. 17世纪中期

C. 20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B. 关注西方科技

C. 开始开眼看世界

D. 坚持“中体西用”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B.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C.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D.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学者张岂之曾说:“思想究竟解放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的思想……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下列主张体现因“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的是

A.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实非贵族政体,而为独裁政体。其蠢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A. 反对专制统治

B. 反对民族压迫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实行民主共和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寻求强国御侮之方,以下内容正确的是

A. 农民阶级发动农民起义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以求强盛清朝

C. 资产阶级改良派寻求改良中国政治而强国

D. 无产阶级提出学习西方民主科学以启民智而救国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李约瑟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材料二:

中国

西方

①明代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②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③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①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②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③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事业大事记

时间自强大事

1861年恭亲王、文祥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新军于天津;设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托总税务司赫德(RobertHart)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1864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1865年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1869年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1875年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1876年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80年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路

1881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

1882年李鸿章筑旅顺军港,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

1885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1887年李鸿章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

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750-1914年的100多年,是西方文明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时代。1789年7月14日,法国几十万武装市民群众攻陷巴士底狱,摧毁了象征绝对主义王权统治的堡垒,迫使国家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此后十多年法国政治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长期主导欧洲国际事务,不仅为西欧大部分地区带来了革命性立法,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而且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民族统一,由此意大利和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德国统一和迅速崛起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势力均衡。最初发轫于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了西欧、美国以及其他地区,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变革。它是一场生产力的全面革命,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大大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塑造了1800年后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1870年以后,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越来越紧密,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新机器不断被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工业化更富有活力。……19世纪的自由主义一方面反对维也纳会议的封建逆流,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已成为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和生产也迅速集中起来,这样金融资本财团操纵政府,左右国家政治生活。在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得最早和最为彻底。在欧洲的工业中心地区,这些变革波及了人们生活的核心部分:家庭、工作和村社。

―――摘编自王晋新《欧洲霸权时代(1750-19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洋务自强事业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霸权时代欧洲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启示。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经历着以往没有遇到过的得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结合中国近代的某一史实对材料的观点予以说明( 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